yaobin.wen

Yaobin's Blog

View on GitHub
9 September 2017

读书笔记:《好好学习》

by yaobin.wen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预见性认知”的竞争,需要我们对问题的发展具有预见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并且能从事物所处的环境系统的角度考虑其发展的推动力,才能建立相对可靠的预见性认知。而认识底层规律和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则需要通过以“反思”为代表的几种应用方式获得。

—— 我对《好好学习》的核心观点的总结

Cheng Jia and his book _Study Wisely_

成甲的《好好学习》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不仅论述了为什么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为了建立对未来的“预见性认知”,而且阐明学习的重点——学习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学习的方法——通过以“反思”为代表的方法去学习。

不过,这本书也给一些可能想急于求成的读者带来了坏消息:学习没有捷径。想学得快,反而得慢慢学习,要“结硬寨,打呆仗”(这是作者借用曾国藩的作战原则所做的比喻,意思是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坚决攻克,即“结硬寨”,哪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即“打呆仗”因为这样能够让后续的学习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

当然,作为一本尝试能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读者的书,这本书在讨论学习的方法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详细到让读者可以不动脑地复制。事实上,很多学习的实践仍然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大量的摸索、尝试和客制化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不是这本书的问题,而恰恰是每个读者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实践这本书所讲述的方法的时候,请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这本书将近300页。细读之后,我总结出来的核心观点并没有很多。这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很多滥竽充数的文字,而是作为一本论述观点的书,作者不仅仅需要提供论点,更需要提供论据和论证,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有说服力的内容。而我在做总结的时候,只是把论点罗列出来而已,论证的部分就略过了,所以显得很少。如果需要论证和论据,可以到书里去找。

那么《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哪些呢?

  1. 学知识很重要,但是用知识更重要。 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来进一步改进“行动方式”,因为认知方式其实就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决定了行动方式。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能够改变行动的学习。例如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例子:学习了MBA课程,就应该对自己的管理方式有所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即便自己能够背诵出头头是道的大道理,那也不过是印在纸上的教条而已,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学习只是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已。

  2. 学习具体的技术和工具固然重要,但它们往往是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设计的,一旦脱离问题所处的上下文环境,则往往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和工具。如果学习不能更深入下去,则会陷入疲于追随新技术新工具的循环。所以,更重要的是学习适用面尽可能广泛的底层规律和原则。 因为这些底层的东西适用面往往非常广泛,所以只需要学习一次,就可以在多种场景下应用,学习的性价比很高。

  3. 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被研究对象所处的系统,并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被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我们周围的事物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即那种“因为A所以B进而所以C”。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像是一个彼此联结、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网络系统:A的输出传入到B,而B的部分输出又返回到A并进一步影响A的输出,而受影响的A的输出又输入到B并进一步影响B的输出……简单的因果已经很难理解事物发展的真相了,必须了解到事物所处的系统,以及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结和影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到影响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并进而比较可靠地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

  4. 但是,作者又进一步阐述到,系统的复杂不是因为规律的复杂。相反,作者认为 规律是简单的,只是彼此联结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这种动态性增加了理解系统的复杂性。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简单的底层规律而对系统有更准确的把握。

  5. 既然学习适用面广泛的底层规律和原则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寻找到这些底层规律和原则? 作者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方法:
    • 学习可信度高的硬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
    • 学习可信度虽然比较低但在具体适用条件下仍然有效的软学科,例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只是在应用它们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地注意前提条件。
    •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不断追寻研究对象背后的规律。
    • 对于重要的知识和原理,找到其原始出处,以防止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扭曲和丢失。
    • 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即便别人已经给出了解释,也可以尝试是否可以使用更基本的原理去解释它。
  6. 前面已经说过:“学知识很重要,但是用知识更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到的底层规律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呢?作者认为有三个办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 “反思” 是作者最看重也是着墨最多的一个方法。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应用底层规律,关键在于我们在行动之前做决策的时候没有形成使用底层规律的习惯。换句话说,我们虽然学习到了更好的底层规律,但是由于长期的思维惯性,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仍然会本能地使用已经习惯了的旧的知识而不是使用刚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我们要通过“反思”的方式来监督自己。“反思”不是对行动的结果做总结,而是要回顾在行动之前的完整的决策过程——“基于哪些实际情况,基于哪些假设,并根据哪些规律和原则,进而做出决策”,并根据行动结果去检查决策过程中的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或者可以做得更好。作者认为,只有不断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反思,不断督促自己在决策过程中去掉陈旧知识的影响,才能真正把新学习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 “以教为学” 则是通过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教给别人,去推动自己发现和打通之前学习中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
    • “刻意练习” 这一点作者并没有阐述很多。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上面提到的“反思”就是一种刻意练习。再读之后,我认为作者此处说的“刻意练习”和“反思”的关注点不同。“反思”的关注点在于决策过程的改进,即确保自己是否有使用了新学习到的知识(至于是哪项具体的知识则不是“反思”关注的重点);“刻意练习”关注的则是在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尝试使用某项具体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是有意识地去尝试,如果发现不合适则不必刻意使用)。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读过书之后认为作者所阐述的核心观点。

作者在书中还讲了学习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两个心态。第一个是 “绿灯思维”,即在遇到不同观点的时候,不应该采用防卫的姿态去找理由反驳,而应该积极地思考这个观点里可能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第二个是 “以快为慢”,即学习需要稳扎稳打,把知识之间的阻塞打通,而不是那种学得“差不多”就行了,因为只有打通了知识阻塞,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把他认为重要的几项底层规律和原则列了出来,并详细地分析和说明。有一些原则其实是我们也经常听到的,比如著名的“二八法则”。有一些是我们在某些领域中也会应用的,但是作者把这些原则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比如“复利效应”。我认为这一章非常值得一读,能够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别人的经验。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并祝阅读愉快!

Tags: Learning